593-955期

【787】對外華語文教學的5C目標-2

2C Cultures 文化 語言既是表述文化的工具,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局限:不同的語言也就是不同的文化。學習者可藉由語言的學習來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事實上,只有了解文化,甚或歷史,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語言的表達方式。如華語常用的:「胡說」、「胡搞」、「胡亂」、「胡言亂語」的「胡」字,其語源是如何來的?恐怕使用者大多答不上來,正如漢代劉熙《釋名》所謂:「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其實這是有歷史上綿延、積澱下來的因素存在的。 中級華語有關文化的專題為:中國人怎樣過傳統的節日、中國各民族的特點和風俗習慣、中國的家庭生活和習慣 (包括婚姻、家庭關係等)、人際關係、教育和人的社會地位、主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中國的飲食和特點、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中國人的生活水準相對的社會地位。中國藝術、中藥)、中國的健身文化 (如武術、氣功)、中國時事等,可見文化在教學上的重要性及影響性。由於教學內容牽連文化的範圍廣泛,華語教師必須要上通天文、下知物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嗎? 不然,華語教師還是應定位在華語語言教師,有通俗文化的知識即可,雖不需承擔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卻能Knowing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Knowing something of everything,即通百藝而專一長。 華人社會在語言交談上,充分表現了華人的文化思維,含蓄婉轉,修辭間接,而在相關的語用禁忌或委婉語運用,都展現了華人特有的內蘊處世觀念,這在華語文學習上是無法切割的部分。要如何將文化呈現在教材上、文化導入語言教學、於教學上詮釋出文化特色、揭示出華人文化思維,則是華語教師肩負的重要任務,也是華語文教學的特點。 華語教師教文化的技能應採用跟中國特有的文化有關的語言材料,教語言的句段為主,文化內容為輔,提供實際的或虛擬實境的交際文化教學,協助其跨越瓶頸,把每個文化概念用不同的語法和句段的行式表現出來,讓學習者掌握,藉語言的掌握啟動對文化的認識,如中級階段所學的「禮貌」這個概念可以用句尾語氣詞來表達: 甲: 這個週末,來我家吃飯罷。 乙: 不,太麻煩了 甲: 麻煩什麼呀,菜都是現成的。 乙: 那也得燒啊。 甲: 你不來我們也要吃飯嘛。一定來啊,不 來,我可生氣啦。 乙: 好吧,那就隨便一點兒。 高級華語教師教「禮貌」這個概念可以從論語中摘取精彩篇章,一面分析文章的文體結構,一面中國文化的特點。新儒學的清教徒們老是試圖把孔子刻畫成一個拘謹於小節和細節、無限尊嚴的聖人。他們把他搞成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和一個無比完美的聖人。依照《論語》上的記載,他一度做過幾件很另類的事,這些事足以讓那些正統的批評家無比駭異。這裡我只需提及一個在《論語》中記載的事例,就能看出孔子對那幫奸佞小人和偽善者的極度藐視:(對外華文文學教學不必拘泥於文言文,可用翻譯良好的白話文為教材。) 一天有一個這樣的人來向孔子求訪。孔子就對僕人說,他不想見這樣的人,吩咐僕人告訴那位來訪者他不在。爾後又為了表示他對那個叫孺悲的人的極度厭惡,他就做了件很是無禮的事情。 在那個來訪者還停在他家門口的時候,他就故意拿起他的弦樂器開始唱歌,故意“使之聞之”。 孔子曾多次說過:「鄉愿,德之賊也。」有一次竟然真的拿了一根杖去打一個他很不喜歡的人的脛,而且把他叫做「賊」,這就是孔子的禮貌標準。 由文化的認識也能啟動對語言的運用。在進行華語的語體教學時,若能教導語用文化與辨識語境,則學習者一方面能了解華語真實語用的情形,深化其學習成效,而能輸出得體合宜的言語,達成良好的溝通,也就是說要認識華語文,也要認識中華文化,更要能理解華語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古人說「民以食為天」,吃的文化確實體現出語言的巧妙,如:崗位叫飯碗、好工作叫鐵飯碗、謀生叫糊口、受雇叫混飯、混得好叫吃得開、受人歡迎叫吃香、受到照顧叫吃小灶、花積蓄叫吃老本、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男人老是用女人的錢叫吃軟飯、受人傷害叫吃虧、男女嫉妒叫吃醋、負不起責任叫吃不了兜著走。其他如吃軟不吃硬、吃裡扒外、吃香喝辣、吃力不討好等。這些鮮活的語言,是翻譯的盲點,也只有學華語,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 在文化目標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功能是灌輸 (instruct),導引 (invite),及啟發 (inspire),讓學習者能確實掌握影響著實際語用的文化習俗因素,並在文化間交流認識,引發學習者的興趣,降低文化衝擊。 3C Connection 關連 語言教學必然與其他專業掛鈎,也就是所謂「專業應用」的語言教學(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這個理論是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由美國的英語教學老師們首先提出的。學習者可以把在其他科目所得到的資訊和華語與文化的學習做連結。如此,學習華語成了一種可以擴展與加深學習者對其他領域知識的理解與接近的方法。今天,學習這件事已經不被侷限在特別的學科上面,它已經變成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事了。學習者可以把在其他科目所得到的資訊和華語與文化的學習做連結。因此,華語教育變成了一種可以擴展與加深學習者對其他領域知識的理解與接近的方法。當學習華語的結果讓學習者獲得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可以擴展可利用的資料來源,他們便擁有「一扇新的世界之窗」。 以美國加州系統為例,等級最高的中文課程包括古漢語、小說、詩歌等中國文學課程,有的甚至包括佛教、哲學、台灣文化等社會課題,以及中國的美食、保健、風水、戰略思考等多種課程。 另外,針對不同學生的需要,很多美國大學還設置了商務華語課程。這個課程重點介紹了中國當代的宏觀和微觀經濟體系。此外,也涵蓋中國政府政策、公司在中國運作的複雜性、乃至在中國不同地方經商的種種現實問題。這也是為甚麼不同層級的學習者各自都需要一套更具針對性、時代性而且實用的教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