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政治等層面的運作模式受到網路與資訊科技的影響,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讓世界成為”平”的,促使不同的文化產生跨國際的迅速流通及無界傳播。一項令人憂心的議題是:強勢的主流文化是否因為全球化,而讓各區域文化趨同,甚至消失?英國亞伯丁大學羅伯森教授(Roland Robertson)於1992年提出「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認為全面的全球化與純粹的本土化並不會發生,透過區域與全球的對話交流,全球文化將獲得持續不斷的創造力,地方也能重新認同自身文化的意義。

這波全球化的風潮同時也對教育產生全面性的衝擊,促使各國開始進行高等教育的擴張,將其課程國際化、跨國提供學習課程、招收外國學生、及延伸研究觸角到其他國家等,讓先進國家的教育能強力的向全球推銷。相對的,文化輸入國家則須在高品質教育需求之同時,憂心本地文化的衰退。因此全球在地化乃成為一種具有積極性的教育思維,能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擺脫被全球化主流意識型態的控制,並嘗試找出在地主體性的價值與實踐,俾使能擁有全球化促成資訊快速流通的優點,又可以保有在地教育之特色。

從教育觀點,全球在地化的意義就是將「全球知識在地化」,也將「地方知識全球化」。全球知識在地化是將全球知識體系導入在地化的教育環境中;地方知識全球化是促使在地知識體系在全球知識體系中產生影響力。因此全球為用、在地為體的教育方式,不僅符合時代的需要,並提供更多競爭力。對於培養人才為宗旨的教育事業,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教育回應全球在地化和在地全球化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養世界公民。基於此一理念,銘傳大學落實全球化與在地化之具體作法,包括:在師資方面聘任不同國籍教師,加強交換教授制度之執行,並獎勵教師出國講學或進修;為形塑校園之多元文化環境,廣招國外學生,獎勵學生參加交換學生制;在課程方面則是推動全球知識在地化課程,全面增加外文授課科目之比例,華人化課程之設計與推廣,本國教材之編輯與國際化等;為推動教育全球化,也進行組織系統全面再造,專注全球在地化相關學術與教學等核心事務,強化負責國際交流事務之組織編制,與國外大學策略聯盟,集中資源發展強勢學門等。

銘傳大學創校至今,已歷經54個寒暑,近幾年在快速的成長下,面對全球高等教育的競爭挑戰,重新調整學校的教育目標為「一念、三化、十力」,其中國際化更成為學校最具特色的發展方向,作為校譽躍升的重要策略之一。在「致力於與社區結合、全球接軌」的願景之下,教育國際化的目標 ,是讓學校與學生能加入全球佈局的交流互動,吸收彼此的精華與特色,這種思維的核心,就是全球在地化的高等教育理念。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