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785專論】全球化浪潮下 高教招生因應策略-2

全球化浪潮下 大學可採取的策略與執行辦法 擴大招收外籍生,提升學術競爭力 面對全球化及教育市場開放的競爭,世界先進國家無不積極招收外籍生,外籍生人數的多寡及品質的高低被視為是教育國際化的指標之一。因此,台灣高等教育除需招收優秀外籍學生前來就讀外,亦須隨此波潮流鼓勵各大學校院提昇學術之國際競爭力,邁向國際化發展。由此觀之,國際化程度的高低影響層面廣大,所以各高等教育學府亦應營造雙語學習環境,提昇學生外語素質與國際接軌的能力,朝向專業化外語學術養成的目標前進,並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環境,厚植學校之國際競爭力。如此一來,增強與國外各高等教育機構一較高下之實力,方能擴大其招生的範圍與區域,讓台灣站上全球高等教育競爭的舞台。 加強兩岸學術交流,吸引優秀陸生來台 台灣可加強兩岸大專校院學術研究的合作,讓大陸師生透過交流過程,感受台灣大學院校的教育環境,或藉由交換彼此的學術發展經驗,讓更多大陸學生知道台灣校院的發展,達到宣傳的功效。近來,兩岸的交流日益緊密,已有多所大學院校鼓勵學生前往大陸做長短期的留學,或邀請大陸學者與學生前來參與研討會,以對雙方教育發展能有深入的認識。此舉不僅可促進兩岸學術的瞭解,尚能增進學校在中國的能見度與知名度,有助於今年開放陸生來台選擇學校的機會。 突顯學校全球化辦學特色 強化知識產業化產業知識化機制 學生如何選擇學校,最終仍會回歸教育的本質,重視師資與教學技巧、師生課堂互動與課後輔導、靈活彈性的課程規劃與活潑、多樣的校園生活環境。此外,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學生選擇學校是以將來所學能否符合社會需求,達到充分的就業為目標,故大學不僅需專注於學術性的研究,更應與產業密切結合,協助產業界從事研發的工作,培育產業所需的人才,使大學與產業得以相得益彰,形塑有別於他校的產學合作特色,並在大學的最後一哩路積極輔導就業,以觸發學生選擇該校就學的動機。 建立培育可跨國流動人才之教育平台 跨國流動人才,在歐盟的教育體系提供不同大學之間學分的認證等措施,使不同的國家之間人才得以交流。本世紀初,歐盟在法國巴黎國際大學的實驗報告指出:擁有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一起上課,發現有二層次才能培育可跨國流動人才:一、語言層次:語言只是文化系統中的一環:如果能夠理解不同語言所賴以存在的文化系統的事務,當然會幫助掌握不同的語言。像來自歐盟不同的國家,能夠用法語上課,能夠生活在一個說法語的環境還是不足的;二、情感交流層次:要能夠做到「文化認同」,要做到文化認同,就是要能做到突破不同背景圈子的藩蘺,與當地的主流文化的人多打交道。 近十年來,本校不敢稍有懈怠,除了積極招收各地外籍學生,期藉由與外國社會的互動,累積豐厚的人力資本、拓展對外關係、提升台灣高等教育水準、以及厚植銘傳人的國際競爭力,培養國際性人才之外,也針對學術國際化發展趨勢,在姊妹校之締結、國際學術交流互訪、海外師生互換、以及邀請海外大師來台講座等努力。在本校的校園之內,充分提供外籍生與本國學生的交流,讓他們除了共同上課之外,也能認同「台灣文化」,進而也能在課堂之外的課外活動,與本地生突破不同文化背景的藩蘺,能夠與本校的台灣師生培養情感交流層次。尤其甚者,本校成立了「外籍生顧問室」,充分建立培育可跨國流動人才之教育平台。 參加國際高教認證,提升學校國際知名度 學生在選擇學校時,除考量自我能力外,對於申請學校的國際知名度也相當重視。為此,各大學院校除了須爭取台灣教育部所投入的各項計畫,如發展一流大學、頂尖研究計畫、中程校務計畫與教學卓越計畫等來提升自我的教育品質外,亦應積極參與國際高等教育評鑑,藉此評鑑制度讓學校由上而下進行徹底的體質改造,以提升學校的行政效率與教學水準,增進學生學習成效,開拓在全球高等教育的知名度,有助吸引外籍生來台就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