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759】台澳當代藝術 校園交流熱

在銘傳53週年校慶之際,設計學院積極策劃「台澳當代藝術交流展Taiwan.Australia Contemporary Arts Exchange」,已於99年3月12日至4月7日在桃園校區藝術中心圓滿展出。本展覽配合銘傳大學藝術中心成立宗旨,推動校園藝術文化發展,提升學生藝術素養;扮演藝術文化教育宣導及展示角色,創備美好藝術空間。 此次交流展係由吳可文老師與世界女性畫會成員許翠華以及澳洲藝術家Bridget Mary Salmon O'Leary共同策展,力邀知名台灣與澳洲兩國的當代藝術家共計35位參展,並由林昭宇老師主編全彩畫冊,同時舉辦創作導覽,提升藝文交流與互動,讓本校莘莘學子得以與當代台灣以及澳洲藝術家面對面的溝通。作品包括互動媒體裝置、多媒體動畫、平面設計、攝影作品、繪畫作品,共計50件。邀請作品包括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所)專任教授暨數位藝術實驗室主持人林珮淳(本校傑出校友) 反諷人類所創造的自然與生命是虛擬且永遠無取代創造主的互動裝置「創造的虛擬」(圖1);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方惠光副教授為喚醒環保意識的雕塑作品「垃圾人類」(圖2);蓽蘿藝術活動中心藝術總監黃焉蓉老師游刃於抽象無形無界的作品「日以繼夜」;台灣新藝當代藝術空間執行長李儒杰諷喻男女關係的「貞操帶系列」; 前新象畫會會長吳金原的安平系列作品;世界女性畫會理事長吳美月的母愛系列作品;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系主任朱文浩省思字型解構設計的作品「圍籬」;莊雅棟老師探討太極哲學思想的油畫作品「呼吸之間」與「動極而靜」;本次展覽南部策展人許翠華老師透過一枝彩筆揮灑出絢麗生活見證的油畫作品「溫柔的狂野」與「構築關係」(圖3);崑山科技大學視訊傳播設計系洪莉雯老師的油畫作品「保護」;台南科技大學孫柏峰老師思索人類存在價值的雕塑作品「束縛」;畢業於法國國立尼斯藝術學院,現任台南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黃怡雯老師的「看味道系列」作品;用繪畫來寫日記的顧玉玲老師象徵著希望與永恆之真理的作品「憩」與「含苞」;林淑娟老師秉著中國文人畫精神創作的油畫「夏至」。 澳洲策展人Bridget Mary Salmon O'Leary的作品「小丑」(圖4)的裱褙方式如同中國山水卷軸般獨具東方風味,談到此次展覽,Bridget開心地說:「這次的展覽是澳洲與台灣之間友誼精神的分享。這次展覽中藝術家所表現的傑出精神以及所分享的藝術熱忱使澳洲藝術團隊欣喜若狂,分享藝術、文化歷史並建立新的友誼與聯繫,這經驗永存人心,更是參與此次展覽的精神所在。澳洲藝術團隊的名稱是Blossom Spirit,這個名稱源自於在澳洲盛開、澳洲獨有的花朵,可見於Jan Ross珍.蘿絲的作品。團隊成員的創作靈感都很多都來自於澳洲景緻的啟發。這種影響在作品中可以直接觀察到:如家中庭院裡盛開的花朵提供了Anne Langdon安.蘭頓創作泉源;又如Fay Salmon菲.賽門那澳洲天空裡飛騰、戲劇性的雲景;在Roma McLaughlin蘿瑪.麥克蘿夫林的作品中,精細的、裝飾性的窗景就像是生命的詩意寫照;Sandra Angliss珊卓拉.安格麗思那柔軟、淺淡的光線色彩創造出一種映像,她圖樣中的眼睛(蝴蝶之眼)在那如風動般天空藍的背景裡,鮮活地直視著我們的心與靈魂;而Glenda Tunks的專長則在於運用描繪與拼貼創造出象徵性作品。 本校設計學院教師亦積極參與此次交流展,銘傳大學參展老師的作品包括林耀堂老師的「人體系列」數位版畫(圖5);張妃滿老師記錄生命中沈穩與躍動的作品「隱遁的痕跡」;簡佳麟老師璀璨的數位畫作「蝶影重重」(圖6);章耀勳老師以趣味玩耍為題的攝影創作「別再擠啦!」;莊佳琦老師以家庭照為創作基礎,加入符號與寓意表達其對「人」的看法之攝影作品,陳柏年老師利用簡單線條彩象徵冬盡春來的數位創作「春之禮」以及利用交雜混亂的畫面與膨脹性的張力以及色彩偏差來影響視覺,觸動人心的數位創作「無聲噪音」;吳可文老師以一圈圈的粉紅旋渦象徵親子之愛的動畫作品「母性本能」;林昭宇老師以關心環保為議題的數位創作「環保創作–大地」與「環保創作–海洋」;吳岳錚老師的油畫作品「鯨魚洞」與「果葉日出」;賀天穎老師在不經意的瞬間捕捉到的永恆「若舞者」;李家瑩老師充滿童趣的攝影作品「不可以摸」;王欣螢老師將夏日午後轉化為靜止時空的攝影創作Silence;王聖文老師以自己當模特兒拍攝的單頻錄像;馬慈均老師提醒世人們要珍惜地球的數位創作「無限 CO2」 開幕活動中,藝術家吳美月、李儒杰、黃焉蓉、許翠華、吳金原與澳洲藝術團隊總監Bridget(歐小咪)受邀為個人參展的藝術作品做現場的導覽,詳細解說創作理念與精髓,令參觀者感到嘖嘖稱奇,體驗到不同文化的脈絡的藝術展現與異國風情。此外,數媒系亦安排吳可文老師與林昭宇老師在展覽現場,解說其他陳展作品所呈現的創作理念與製作技巧,讓現場的觀眾們瞭解豐富多樣的藝文風采。 澳洲團隊出席的澳洲藝術團隊總監Bridget(歐小咪) 對其藝術家團隊的介紹表示:澳洲的樹木枝幹都非常細、非常直,並且帶著剝落的樹皮。同時澳洲強烈的陽光使得遠觀景物都像曝光過度一般,視覺可見的顏色都變得非常明亮,紅色、乾燥的土地以及光亮且燒灼人的陽光不斷被強調出來。澳洲原住民早已受到澳洲大地的啟發而創造藝術,運用著精確的顏色並帶著一種符號的與獨特的風格。這遠古的文化可推回至45,000到50,000年前。他們的創作最早是運用岩石及砂土作為材料,例如利用混合澳洲環境中的岩石粉末以獲得顏料創作。他們描繪動物,而每一隻描繪出的動物在原住民世界觀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這層意義是深埋在他們的「靈魂呼喊」(Dreamtime)之中。這種藝術是與儀式、舞蹈、歌謠交織在一起,提供一種對創作與日常生活的解釋與意義。這種「靈魂呼喊」同時也被稱為「夢境」(Dreaming),是原住民生活形態與意識的重要精神支柱。他們的「夢境」將人、身體、神聖連結成一種平衡的相互關係。他們的藝術作品是用來說故事,是作為一種符號與地圖的形式,更是作為一種生命的內在成分。原住民藝術品是一種具有實際功用的地圖(用以表示東西在哪裡,如水井的位置)。對於在澳洲中部乾旱沙漠中求生存來說,這是十分重要的。這些提供水源的水井總是有各自的途徑。有些途徑是人造的,而更多的是動物所踐踏出來的,而他們都指向水源與食物的位置。澳洲的環境早已而且將會持續影響著所有澳洲人對生命的觀點──喜愛陽光並具備抵抗艱困氣候條件、高溫乾燥、自然森林火災、旱災與洪災的能力。因此,談到澳洲的藝術史不能不談澳洲的環境。澳洲的土地是非常廣大的。它是一個被海洋所環繞著的島嶼,就像台灣一樣,雖然它是台灣的211倍大。如果你對乾旱環境不了解,澳洲中心的土地是不適合居住的。曾經有許多人在沙漠中瘋了。他們並未準備好他們的旅程,最後走失、迷路、缺乏飲水而出現幻覺。藝術一直以來都把沙漠描繪成神祕、危險和能引發敬畏感的地方。早期拓荒者藝術家將沙漠描繪成黑暗和神祕。與之相對,原住民的藝術在經過了「夢境」後將沙漠理解成豐富而非貧瘠,並充滿著與精神、神聖、身體相關係的事物。土地就是我們的食物、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神與認同。「夢境」,雖然是遠古時期的東西,仍然是原住民的深層哲學,仍活躍在他們生活方式與思想中,並不斷地影響著他們日常生活。不論是原住民或是非原住民,這種「靈魂呼喊」以及因它而出的藝術持續啟發著當代澳洲和當代澳洲認同。 設計學院院長楊錦潭認為,台灣與澳洲兩國分別屬於不同的東西文化,而作品在審美的表現有共通與不同之處。此次藝術交流展可以提供觀眾辨識、表達、創造、及互動所需的感覺,也就是參展的作品呈現最佳文化意涵的抽象化,以及具體地呈現不同文化的形象產物。就如詩人般地掌握文字與符號的特性,傳達心靈之意象。它的本質在於「創造」而非僅是反映兩國藝術文化的角色功能而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