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快訊社論

著眼全局 培養跨領域能力與素養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早期專注於精益求精一個才能的I型人才,進展到能文能武兩個以上專長的π型人才,再到21世紀疾呼專精多元的T型人才。為因應社會需求,大學教育必須在自身定位的基礎上調整教育內容與教學策略。

T型人才雖然是必須,但期待一個人樣樣皆通是不容易,也不務實;不如發展成跨領域的人才。找到與不同領域的專才一起合作,靈活結合與彈性運用團隊內眾人的智能,以產生更大的效能。跨域人才,一來要自己是I型人才,才能在跨域團隊中被納入成為有貢獻的一員,二來要有跨域合作的能力與素養。

教育部從2005年就提倡跨領域學習,大學教育的跨領域不論採取何種形式,幾乎是把整合不同領域知能的責任交予學生,成效不彰。因此教育部另推出設計思考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培養可進行跨領域教學的教師,由教師先行負擔起跨域的責任。因為唯有教師是T型人才,才能培養出T型人才的學生。

跨領域人才培育可以是指跨域教學,也可是跨域學習,更可指跨域課程。要能構成跨域,須是不同專業或職業領域的結合,不過不同的領域常用不同的語言、採不同理論、有不同行事風格與不同個性。因此若要跨域合作,牽涉到開放接受與自己不一樣的人與知能,一時無法搞懂的曖昧容忍力,為了搞懂的辯證溝通表達能力,因為前面三個能力自然帶來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換言之,先要有願意開放包容、曖昧容忍、辯證溝通、解決問題的意願,才能讓跨域合作有成功的可能,也才能培養帶得走,終生可用,隨處好用的能力或素養。

為了因應十二年國教108課綱,與其必須達成的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三大核心素養,中等學校老師正如火如荼地學習如何跨域合作,以利設計跨域課程方案,並進行跨域協同教學。很快地,這些中學生就會進入大學殿堂,大學課程內容如何求新求變,迎合跨領域知識的需求,成為大學教師很重要課題。

大學教育,應引領國家教育思潮。大學教師不能經年固守一門課的內容與教法一成不變,要在教科書中不斷納入新的研究典範與知識;要懂得採納市場機制或學生的回饋,帶領學生走出舒適圈,進入陌生領域,學到新東西,從「做中學.學中做」,創造師生教學和學習雙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