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專欄

文教話題|正本清源 談文化創意產業

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洪孟啟
世稱的「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現在火紅,上自產官學界,下至個人業界,不論是產業政策、行銷策略或是創新發想,都循此邏輯推展,蔚為當下主流。
跨界合作,善用科技
文創產業推展過程中,值得警惕的是被工具化,也就是說它變成一個工具箱,任何人皆便於由其中隨手捉一件來搪塞或自欺,像是本應莊嚴的宗教活動,被弄成迪士尼化的天真樂園;本應涵泳文化內涵的慶典儀式,被搞成任意併湊,例如把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歌頌天人純美的合唱,變成陪襯政客出場的背景音樂等等。
對於文創產業概念,確實須要正本清源,它既不是搞怪的同義詞,也更不是藉創新之名而行虛無之實。它的基本核心是不能沒有文化底蘊;它的運行方向一則是要以新的視野看待及處理,我們習以為常的尋常事;再則是要作跨界合作,尤其文化要善於運用資訊科技。
在文化底蘊上創新
德國社會哲學家班傑明(W.Benjamin)曾經指出,傳統並未消失,只是氛圍(Aura)改變。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以「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一詞名對於相同的文化現象,各不同世代和環境生活者,都會有自己的詮釋及應對方式。綜合上述兩人的見解,文化創新的過程必須是在原有的底蘊上,應對不同時空條件求新求變。禮記禮的一句話可與之呼應:「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在文化根基上另闢蹊徑
試舉三案例。有百年之譽的林三益筆莊,在面臨書寫文化的改變,毛筆不再為主要書寫文具的情況下,他們應對的策略是:第一、擴大書寫的概念,將書寫從紙張延伸到時尚;第二、在他百年製造的經驗基礎上,強化專業和創新能量;第三、跨界域合作,諸如和凱蒂貓品牌策略聯盟,另外也集結年輕設計團隊,重構百年品牌的新形象;第四、藉用資訊技能開發網路行銷平台。不在舊的思維和習慣裡求生,而是在強固的文化基礎上另闢蹊徑,以創新再走出一片天。
以新視野迎接挑戰
另一個實例,日本也有一家經營百年的倉儲公司–寺田倉庫,也同樣面臨生活型態及產業條件改變的挑戰,他們也以新的視野來迎接挑戰:首先,把「倉儲」的概念擴大,讓它不是靜態的作存放,而是以動態開放的市場觀念來開發客源;其次,說服原有的物存者,諸如文化廳、私人收藏家,作利潤分享,開展藝術展拍市場;其三,藉由其空間優勢及網路科技提供NHK等主要影視企業作數位典藏,同樣也以分享經濟的概念開發數位與網路服務;其四,協助東京市政府同步整理其地景,將沒落的城市後台轉為優雅的生態生活圈,也連帶地讓舊的「寺田倉庫」(TERRADA)品牌,變為具有新的生活體驗和文化標誌形象。
在原有文本架構上創新
要討論的第三個案例,是傳統戲曲的創新創意。崑曲「文姬歸漢」,數百年來其故事結構一直是以漢人、男性為中心。述說蔡邕之女文姬因董卓之禍流落「蕃邦」匈奴國,嫁於其左賢王並育有二子。曹操為信守蔡邕之託,乃以重金贖回蔡文姬,雖然文姫之子因尋母而為漢兵所殺,然仍以終得脫離蕃邦回歸漢室而圓滿落幕。
曾永義院士的新編劇則跳脫固有漢人中心的男性思維,由女性、家庭、人倫及人性角度切入,引領觀者以更寬廣的視野反思。事實上這既是當前文化界對慣有大歷史、大敍事的反省,也是一種在原有文本架構作創新的過程,此類邏輯思維正是文化創意的啟動器。
常保知識好奇心 不斷求知求行
前述三件案例,驗證了所謂文化創意產業,並不僅是天馬行空般地讓想像奔馳,而是要依恃文化底蘊,以寛廣且符合於當下的視野,藉助跨界分享合作和新科技能力,讓創意不淪為空想,讓創新不化為虛無,甚至自我欺騙的結局。至於就個人而言,則是要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以不斷求知求行的學習態度,要能憤悱啟發,進而達到舉一反三。

(版面插畫/楊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