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師在教學時都反應現在學生的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教學改革的鐘擺從這一端盪到那一端,問題似乎沒有明顯的改善,卻製造了新的問題。老師感嘆學生難教,教師的教學責任愈來愈重要,也愈來愈繁重。

學生素質不佳,應該是大人造成的,只不過要換另一批大人來補救。再者,教學既然是老師擺脫不掉的工作,對很多老師來說甚至是當初進入學校工作的初衷,想方法把自己的教學熱情找回來。

老師設計課程時常從修完這門課應學會什麼來思考,不過時代不斷在變,社會對人才也有不同需求,或許可試著從業界需要修過這門課的學生學會什麼著手。有時不要對學生的求好心切迷惑,大學畢業生,甚至沒有工作經驗的碩班畢業生,出社會仍要從基層做起,知道如何當主管的知能未必適合如何執行基層工作。

老師當年學的知能及如何學到的方式未必適合當今,因不斷有新知識出現,同時舊有的分科到現在常需要融合新領域知能。以過去所學來傳遞給下一代未必是最有效的方式,不但老師勞心勞力,學生也未必達到期待的學習成效。教學典範不斷推陳出新,老師可試著了解新教學思潮與嘗試新教學方法,有許多對創新教學的研習或工作坊,「老狗學會新把戲」或許會有老幹新枝的喜悅。

不少老師認為把課程教完就好,要應付社會多元人才要求是學生的責任。這樣的想法會沒有成就感,因為社會需求變了,舊「把戲」不適用了。就算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以前的門和現在的門在不同地方,師父需要往前跨一步。

老師也可站在使用者的立場思考重新設計與傳達一門課程,既然學生程度不同,勢必得因勢利導,找出有效能的教學方法。

一個人埋頭苦幹是辛苦的,老師可藉教學觀摩或共同授課吸取同儕經驗,也可組成共學團體來研究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找到可共同授課或跨領域教學的同伴並不容易,需要時間、實驗、磨合,不過與一群有志教學的老師分享經驗是有支持性的。本校教學與學習資源中心的課程重構計畫,就是一個可以提供教師教學增能的平台,從自我成長中找到力量,也找到志同道合者實驗新的課程。

在高等教育的競爭下,想要搶好學生與關注招生名額的壓力下,建立優質教學是本,是維持百年大計的基礎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