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科技的日新月異,傳統著重生產的工業模式利基萎縮;相對地,許多推出創新技術與產品的企業則獲得巨大的利益,因而培養創意、創新的能力,發展成創業的動力,便成為一種顯學。各級學校紛紛成立三創中心,推廣創意和創新教育課程。
但儘管許多人投注極大心力研發出創新產品,而根據調查約六成以上的計畫在未上市前即告夭折,剩下四成又有約八成因無法獲利而退出市場。是否存在一種可讓創新、創業成功更可預期的方法,而非賭運氣?
三創道路的源頭來自創意與創新。「創意」的特質是能以多元的眼睛看世界,培養與眾不同的見識。其培養之道是博覽群書、以批判的態度了解世界運作,學會分辨流行與趨勢的差異。
「創新」是以新觀念、新技術完成一項解決方案的能力。它是專業能力及跨領域洞察力的組合,因而創新產品具有高的獨特性及模仿門檻。此外,最具影響力的是打破規則的創新,往往能成為有意義的、改變社會脈動的創舉。
三創能力的培養可靠學習而得嗎?一派是成功的新創企業或產品事後檢驗的結果,方法與理論來自於已發生現象的歸納。另一派則是提出歸納後的用途理論,來幫助思考創新、創業成功的模式與做法。其核心思維是培養有界定使用者需求的能力,而不是取決於技術;是關乎想像力及問問題的方式,面對世界的方法。學生通常易採用以技術推動模式進行創新創業,而非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初試者要區別是做出功能齊全、設計精美的產品,或做出能解決顧客需求的產品。
哈佛的行銷教授李維1986年提出洞見:「顧客想要的是一個四分之一英寸的洞,而不是一個能鑽四分之一英寸洞的鑽頭。」。
對三創有興趣的師生,可由思考消費者如何因為使用產品而解決困境、如何改變人生方向著手,審度新產品被採用的因素為何?使用者是誰?從事的什麼服務?首要50%的使用者存在那些困擾?要解決使用者困擾是什麼?組織的內部流程如何支持這種服務?
對三創有興趣的師生,可思考如何讓三創不再成為抽象的概念,而能有程序的進行與發展,讓創新創業不再是一種由運氣決定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