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銘傳文藝獎完成評審,最後的結果將在4月30日頒獎典禮光榮揭曉。本屆文藝獎讓人驚艷的是參賽作品共計1340件,433人與賽。得獎的69件作品、77人次中,外籍生(含陸生、僑生與外國學生)囊括19人次,創了歷史新高;表現最優的是大二生有25人次獲獎,再來是大三生20人次,大四生19人次緊追在後,大一新生則有12人次獲獎。在這場文學盛宴中,金門分部也有2人次得獎,在在顯現出銘傳學子的豐富人文氣息,與多元的文創深度。

在這些亮麗的數據背後,還有幾點重要的意義值得談一談: 首先,文學創作就是生活世界的反映。總體來看,這次參賽作品不但是形式反映新世代的流行文化,在內容上更是跟著新世代文青的感覺在走。例如微電影此一新媒體創作,投稿件數不但突破去年的8件,今年更有17件參賽,顯示創作門檻愈來愈低,相對地創作內容與品質的要求則日益提高。

其次,文藝獎的本質就是鼓勵創意。創意,也是未來競爭力中最佳的利器,但是創意需要更多的生活觀察與體驗。總體來看,同學在作品中呈現出豐富的校園經驗,敢衝、敢闖的勇氣,當然是好事,不過,對於敘事與內容結構的處理,需要的還是深度與表達技巧,這方面仍須加強磨鍊。譬如微電影的劇本寫作、拍攝技巧與剪輯後製,都需要大量地融入生活元素與專業技術。

再者,創作從模仿開始,以關懷人為終極目的。獲獎的作品當然是受到評審的青睞、脫穎而出,自然也是大家可以觀摹學習的對象,有些入選最後卻沒有獲獎的作品,雖有遺珠之憾,但是有些內容或技巧還是值得學習。總體來看,同學們說故事能力是增強了,這是好現象。只是說出感人好故事的能力,還是可以再加油!別忘了觸及到人的體驗,還是最容易讓人感動的題材啊! 最後,創作門檻既已降低,人人皆可以做一個導演、攝影家或故事家,那麼接下來就是更多的創作練習與討論、修改。文學的對話是有必要的,在當前強調即時與互動的媒體環境中,持續的對話,也是創作的另一個重要源泉。

總之,多元豐富是現代流行文化中的特色,「不確定性」(uncertainty)更是後現代的一大特徵,然而,這些都不能改變文學的本質,更不能改變創作的本意。這場銘傳文藝獎的桂冠還是校園中最讓人期待的盛宴。恭喜77位同學帶來精采的69件作品,不但豐富銘傳校園生活的內涵,更提醒我們對生活世界更深度的關懷。 謝謝所有參賽同學,由於你們的參與,讓銘傳校園充滿人文氣息!最後還要謝謝主辦單位,精心安排評審,這屆評審是新血多於舊雨,用意就是要讓包校長創辦銘傳文獎的精神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