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將大學定位為教學、學術研究及服務社會的場所,惟對大學與社會的角色和應負的社會責任較少探討。這種以學術導向及理論掛帥的思維模式,久而久之,造成大學與社會嚴重脫節現象,其要者包括課程僵化,不符社會需求;教師教其所會者,非教產業所需求者;教學研究設施嚴重落後產業,學生所學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學生畢業後立即失業,勉強找到工作,也產生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落差現象。

日復一日的學用落差問題,對大學、產業及整體人才培育產生巨大衝擊,引發各界亟思解決與因應之道。大學課程分流的精神,就是要縮小學用落差,讓學生在大學所學與產業緊密結合,發揮學用合一的精神。 教育部為鼓勵大學推動課程分流,改變以往課程與教學過於偏重學術理論的現象,強化產業實務與應用面向的深度與廣度,以落實學用合一,於102年度訂定「教育部補助大學校院推動課程分流計畫要點」,藉由競爭型經費補助方式,引導大學校院加速辦理。

大學課程分流的推動,須由下而上自我定位目標及特色,再由上而下簽訂產學合作契約,本產學共贏精神,共同規劃推動。因此,大學須依據學院、系(所)或學程的發展目標、定位及特色,自行規劃實務應用與學術研究等不同導向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亦可邀請產業共同參與課程設計、教學與研發活動,以強化學生在校學習歷程與職場體驗的連結。

同時,也必須有確保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成績評量符合實務應用導向的檢核機制,以及支持教師投入實務教學的升等及鼓勵機制。 本校秉持「人之兒女、己之兒女」以及卓越化、專業化與國際化的一念三化辦學目標,為全面強化學生就業競爭力,讓學生能夠畢業即就業,且在職場能發揮所長,成為一個敬業的專業人才,早於102-105年教學卓越計畫即以「全人教育、學以致用」為旨,強化大學教育在認知、技能及情意等三大領域教育目標的均衡發展,以培養學生具備專業知識、高度技術及正確態度的共通基本職能及專業職能,不但連續多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獎助經費的肯定,本校畢業的校友經《Cheers》雜誌「2015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排名位居私校第八名,該雜誌最佳大學指南調查。

綜觀本校「嚴管勤教」的宗旨,在使全體學生於就學期間務須配合學校的課程規劃,努力積極參與業界實習、通過相關職業證照檢定、提升職場英文能力,習得就業接軌以及謀生發展的真本事,厚植自己畢業後在國內或國際就業皆宜的競爭優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