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美國學者多爾(W. E. Doll)在後現代課程研究中指出,「後現代主義的課程設計」特點包括:去「中心」化、對「理性」統合作用的批判、多元文化的意識型態、教育的過程開放等特徵。面對當前全球化、價值多元、多媒體、跨學科的文化環境的改變,突顯多爾教授對於當代教育變遷的高瞻遠矚,李校長近來面對高教環境驟變,也提出「通識專業化與專業通識化」的呼籲,試圖為目前台灣高等教育面臨的學用落差與學生學藝不精困局尋找出路,也為本校的通識教育彰顯特色。

換句話說,李校長提出的「通識專業化與專業通識化」理念,其實與多爾的後現代課程跨學科整合的主張前後呼應。其理由茲說明如下: 首先,「通識專業化」就是通識課程須具備專業的知識成份,而非僅是聊備一格的通才教育。通識課程教學,要與後現代課程研究成果相符合,因為它重視人的存在和體驗、主張自我意識的提升、個性的解放、重視學習者的差異性,並關注學習者的生活世界與存在經驗。 通識課程基本上是主張跨學科整合,與重視學習者的經驗感受,反對傳統課程過度支離破碎的教條性知識,重視課程的學習經驗,加強學習中的師生對話和反思,使課程成為不是傳遞所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識的過程。如此,學習者才是存在的主體,而不是習慣於被教師的權威所控制。因此,在探索所不知道的通識課程知識的過程,學生所獲取的知識內涵,與專業的內涵是相串聯的。因此教學的論述,更接近後現代課程跨學科整合的主張。

舉例而言,以「通識專業化」的角度來看,學生在通識課程中,修了一門「生命科學」概論,教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學生探索「生命科學」的知識,也可在課堂中加強「生命科學」對話和反思。一旦學生主修「生命科學」時,因為他在通識課程中對於「生命科學」奠下根基,將有助於其日後跨學科整合的理解與應用的可能。

其次,「專業通識化」,就是通識中心的師資可以開放系所專業教師來教授通識課程,因為具備專業的優良教師,教授通識課程時,除了傳授專業的知識,並強調通識的人文關懷與宏觀視野,再運用學習者為主的教學方法,當可讓通識課程開拓新的視野。至於如何讓專業與通識課程打破藩籬,相互涵養,則有賴於教師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例如:教師可用敘說故事傳達專業內涵、或運用多元延伸活動(如參訪專業實驗室)、活用多媒體展示專業內涵、或佈置適切的教學情境等等。

如此一來,專業教師必定能從跨學科整合中,拉近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經驗,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探索其所不知道的知識過程,成為一種樂趣。 綜上所述,透過「通識專業化與專業通識化」的理念途徑,除可提升本校通識教育的教學品質,也是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的宗旨,真正讓學生達成厚植基礎能力、強化思辨創新、拓殖人文胸襟、培養優質公民的有效行動方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