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某文教基金會進行「校園幸福力大調查-老師幸福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如果人生可以重來,目前全台近15萬名國中、小教師裡,有高達3成、約有4萬名的教師不樂意再任教職,其中又以年資11至15年的教師意願最低。而在中國大陸近期也有一項針對一萬多名高校教師的調查資料顯示,八成高校教師感覺壓力大,甚至有近一成教師感到害怕工作。這些數據,是否都顯示教師並非一個良好的工作?但為什麼每年還有許多的人想要進入學校任教,要求教育單位提供更多的教職機會呢?明顯的教師一職,仍存在許多吸引人之處。

台灣自日治時期即因為教育制度的設計,讓教師與醫生成為社會的菁英,享有尊崇的地位,成為年輕人的夢想工作。同時,教師因為其工作性質,自幼即能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奠立人生的基礎,而顯得更為重要,在社會認知中賦予等同父母的影響力。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雙薪家庭的模式讓父母與親子互動的機會變少,少子化的趨勢讓學生透過家庭的學習模仿機會不再。因此部分過去家庭的功能被轉移至學校,教師也被要求承擔部分父母的角色,而且這種需求並逐步擴展至大學階段,成為目前大學教育需要關注的課題,而教師的角色在經師之外,人師的份量益形加重,這是現職教師必須有的認知及調整。

就教育整體而言,一個老師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對於學生個人而言,卻可以是巨大的。杜威說:老師是學生最好的教科書。教師能夠傳授知識,使學生具備生涯發展的能力,這是經師的角色。對少子化社會中成長的學生,如何在多變的社會中提供一個模仿的對象,尤其重要,這些包括:道德、教養、同情心、正義感特質的培養,遠較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這是人師對學生的價值。教師的輔導能夠建立師生間彼此信任與友善的關係,並透過輔導提供學生學術諮詢,道德教育與自我了解,對於學生大學生涯之重要性不言可喻,這則是在社會需求與學生需求二者兼籌並顧的理想良師典範。

在銘傳,教師們是發揮銘傳教育理念:「人之兒女、己之兒女」的第一線實踐者,讓我們的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確立堅定的信念,培養個人的責任心,成為誠樸敬毅精神的發揚者,奠立起銘不虛傳的美譽。這份屬於全體銘傳教師獨有的工作,讓人師的典範不斷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開花結果,也是讓所有銘傳人感到驕傲的校園文化,因此對於教師們不計辛勞的努力奉獻,謹以本文獻上敬意。也寄望所有銘傳學子在人師、經師、良師的循循善誘下,透過完整的導師輔導制度,皆能成為具有高品格的現代公民,相信這會是教師志業中最讓人驕傲的成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