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

【890專論】金融海嘯過後 為何美元依然屹立不搖

國際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曹為忠

2008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元的國際地位似乎岌岌可危,不過弔詭的是,股票和房地產價格大幅滑落之際,美元的幣值卻跌幅有限,甚至不久就止跌回升。為什麼債台高築的美國,在經濟與金融體系急遽惡化之後,沒有像過去拉丁美洲或亞洲遭受金融海嘯襲擊的國家一樣,陷入匯價一瀉千里之困境,反而逆勢上揚?

六年的光陰荏苒已過,美國經濟的表象看似風平浪靜,其實內在仍然暗潮洶湧,因為美國雙赤字(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問題非但沒有具體改善,尚且持續惡化中,不少學者專家擔心金融海嘯隨時有捲土重來之可能。擔心歸擔心,拋棄美元的呼聲亦不絕於耳,可是世界各地就算滿心不樂意,美元還是除了黃金之外的首要選擇,為什麼?

歐元誕生、人民幣崛起,為何遲遲無法與美元相抗衡,甚至取而代之?歐元和人民幣若與美元形成三強鼎立,是否有利於全球經貿之發展?回歸金本位或運用特別取款權( 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的提議,是否有辦法減緩或徹底解決美元本位所衍生的後遺症?

上述種種問題,可能的答案或許見仁見智,不過希望本文初淺看法,能夠激發讀者關心國際貨幣體制未來的變遷。 歐元對於美元的威脅日益減弱 1999年1月1日誕生的歐元來勢洶洶,被認為有機會撼動美元獨霸全球的地位,而歐元區形成後,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來襲前,雖然沒能真正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龍頭老大,不過整體運作之順利,似乎連當初質疑者都不得不讚揚歐元區係「最適通貨區域」(optimum currency area)的典範。

然而全球金融海嘯襲擊後,歐元區重重的問題終於一一浮現,人們總算認清歐元區整合成功的要素,政治層面的考量實際上凌駕經濟層面的結果。當主權債務危機從希臘揭開序幕,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愛爾蘭等國家陸續跟進後,歐元的聲望大幅滑落,人們寧可相信風雨飄搖中的美元還是勝過前途未卜的歐元。展望未來,囿於歐元區經濟結構的「僵化症」與政治整合的「牛步化」,歐元想要再對美元造成實質威脅,恐怕不太樂觀。

人民幣取代美元地位言之過早 中國大陸的崛起以及人民幣的走強,使得不少人很好奇,人民幣是否有機會挑戰美元當今世界基準貨幣的地位?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已經是有目共睹,不過人民幣想要在短期內取代美元,資本帳管制、外匯無法自由兌換是首先要克服的問題。

就算中國大陸願意解除外匯管制,讓資金自由進出,充當世界基準貨幣的角色,中國大陸必須轉變經濟結構,擴大進口,釋放出足夠的人民幣在國際間流通,就像美國多年來一直大量進口國外商品一樣。由於日本過去及美國現今的經驗顯示,一國貨幣在國際間迅速擴增,很容易引發泡沫經濟,因而中國大陸對於讓人民幣倉促成為世界基準貨幣,勢必會忐忑不安、裹足不前。

美元當初取代英鎊的地位,耗費數十年的時間,除非在短期內,中國大陸樂意放手讓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就如同1980年代的廣場協議,日圓被迫對美元進行空前絕後的升值,否則要目睹美元拱手讓出寶座,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中國大陸一時昏了頭,同意讓廣場協議的歷史重演,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GDP)將一躍而逼近、甚至超越美國,相信美國不會眼睜睜地讓這種情況出現,畢竟它還沒有打算將國際霸權讓出的意思。 三強鼎立不利於國際經貿發展 由於越來越多國家基於政治或經濟的考量,在外匯存底的選擇或經貿活動的交易上,偏好或增加歐元之使用,再加上中國大陸近年來開始嘗試將人民幣運用在國際經貿舞台,因而有學者專家期待,國際貨幣體制朝向美元、歐元和人民幣三強鼎立之多元準備貨幣體制(multiple reserve system)發展。 多元準備貨幣體制並非新鮮事,歷史顯示該體制亦曾是常態之一,不過昔日該體制下的貨幣都有黃金支撐,發行量並不會失控;反觀今日,完全欠缺黃金「掛保證」之紙幣所組合成的多元準備貨幣體制,果真形成,很可能讓全球經濟發展更趨不穩定,因為不只美國會濫用貨幣發行權,歐盟和中國大陸亦可能跟進。

上述區域性通貨集團(regional currency blocs)一旦發展成功,接著區域性貿易集團(regional trading blocs)將隨之成形,國際經貿活動勢必因而萎縮,各集團之間或許會進行良性競爭,可能的惡性競爭亦是不容小覷。另外以俄羅斯盧布(ruble)為首的集團也可能加入競爭行列,畢竟俄羅斯對東歐和中亞的影響力舉足輕重,屆時國際經貿活動的混亂與糾葛,恐怕不亞於二次大戰前的景況。 美元與黃金恢復掛鉤阻力很大 1971年美國終止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兌換後,貨幣的性質驟然改觀,不必受制於黃金存量之束縛,美元發行量便如同脫韁野馬,難以駕馭。在借貸與消費重於儲蓄和投資的經濟成長模式帶動下,美元在國際之間的信用遂膨脹至無以復加的地步,成為醞釀「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問題的溫床,而次級房貸問題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線。

由於金本位所內含的自動調整機制,可以有效遏止國際貿易失衡情況之惡化,於是有學者專家認為,恢復金本位或許是解決美元本位缺失之可行方案。不過黃金供給量向來無法滿足經濟成長之所需,「純金本位」並不適合採用,貨幣的發行可以超過黃金存量之「彈性金本位」較為可行。 基於上述的考量,讓美元與黃金重新掛鈎,或許是可以放在檯面上討論的議題,只是黃金存量應該占貨幣供給量多少百分比方足以穩定人們的信心,以及在新的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的美元價值應如何認定,卻是一項有可能成為重大阻力的棘手課題。

按照美國貨幣供給量和黃金存量來計算,如果40%的比例是穩定人們信心之所賴,每盎司黃金的價值非得超過3,500美元不可;若將全球流通之美元一併納入考量,7,500美元是起碼的要求。美元如此大幅度的貶值,意味著美國必須願意忍受生活水準急遽下滑的後果,想當然爾,絕大數的美國人應該無法接受如此巨大的犧牲。 特別取款權獨步全球不易實現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貨幣基金會勾勒出將逐漸以特別提款權取代美元之藍圖,在20國集團(G20)的主導下,曾於2009年發行約2,500億美元的特別提款權,供國際清算債權債務之使用;之後又在2011年將其融資額度擴增至約5,800億美元,使得國際貨幣基金會似乎成為具有貨幣創造與最後金援功能的全球中央銀行。

特別提款權想要取代美元的構想不易實現,因為特別提款權要被廣泛接受,必須具有提供流動性和槓桿作用等功能之債券市場,以滿足持有者獲取利潤及儲存價值的需求,而特別提款權債券市場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除此之外,特別提款權的價值係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等四種貨幣組合而成,其中美元所占的權數約42%,除非特別提款權的運用有相當幅度的擴展,不然想要迫使美元退位談何容易。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態度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畢竟美國仍有足夠的選舉力量制止特別提款權的發行。美元雖然已不再是良好的價值儲存工具,美國國內仍有不少人對於發行新的全球基準貨幣心存抗拒,他們只在乎是否可以用低成本持續借入資金,而無視於背後所付出之代價到底有多高;另外強勢美元所帶來的政治利益,美國是否願意輕易放棄,亦是阻撓特別提款權取代美元的重大障礙。

美元地位維持不變可能性最高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係從美國掀起,可是世界各地似乎依然將美元視為風暴中唯一可以避風的安全港,儘管心不甘、情不願,可是沒辦法,形勢比人強,危機當前,很多人就是相信執全球政治、軍事和經濟牛耳的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沒有真正的對手可以撼動它的地位。

數年前,當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大陸等所謂「金磚四國」之新興經濟體崛起後,世人寄予厚望,認為日本和歐盟結合新興經濟體的力量,足以跟美國相抗衡,全球有機會擺脫對美國經濟的過度倚賴,也就是所謂的「脫鈎理論」。可是事與願違,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發現該理論根本經不起檢驗,美元與美國,仍然對全球經濟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力。

對世界各地的債權人而言,拋棄美元的呼聲固然不絕於耳,然而龐大美元資產的包袱,在現實利益考量下,似乎沒人敢貿然付諸行動,再加上國際各主要經濟體,仍然高度期望美國繼續充當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讓美國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債務人已經變成「大到不能倒」,所以當美國的貿易對手及債權人看到最大的客戶受難,第一個反應自然就是想辦法伸出援手,而非落井下石。

歷史經驗顯示,美元及美國曾經面臨數次危機仍能全身而退,例如: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1971年終止美元和黃金之兌換、1970年代因兩次石油危機而引發的停滯性膨脹,以及1980年代日本咄咄逼人的經濟威脅。雖然美國遭受「經濟硬著陸」的蹂躪已接近六年,可預見的未來,在主客觀環境的塑造下,美元繼續維持目前「睥睨群雄」的地位,可能性恐怕還是很高。

結語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掀起後迄今,美元獨霸的地位之所以屹立不搖,主要係因為身為龍頭老大的美國還沒有遇上真正的對手,再加上世界各地不約而同,一起陷入「被美元綁架」的困境。 就主客觀形勢而言,美元繼續保有國際基準貨幣地位的可能性最大,若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無法攜手合作,儘快解決國際經貿活動嚴重失衡的問題、緩和世界各地對美元過度的倚賴,以及有效控制美元信用無限制的擴張,那麼全球金融危機捲土重來,似乎不是危言聳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