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955期校園快訊社論

【848社論】面對新世代的教育改革觀點

工業革命時代的量產、同步、劃一思維,讓學校教育的設計亦是以培養大量生產需求所需的人力為目標。但數位時代的來臨,透過工具與技術的普及,個人所能扮演的角色益形顯著,原有的教育制度與教學方法就顯得無法配合。因此一個能讓個人發揮天賦與專長的培育模式,更顯得迫切與必要,故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價值。以大學教育而言,即將面對1996年代以後出生的學子,教育組織必須了解其特徵與才能,並據以規劃及重構新的教育組織與教學方法。

社會學者依出生年代將人口進行分類,以突顯不同世代間的特質,其中的Z世代是指出生於1996以後的人口,約佔總人口的23%。但是,大學教育體系承襲數百年來的教學方式,對於這群數位時代的原住民,教師們普遍缺乏以其從事學術研究相同的心力與態度,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改善,反而是對Z世代的學生懷有”敵意”,給予許多負面的評價,例如:上網成癮、在網路上霸淩朋友、缺乏工作倫理、孤芳自賞、凡事不在乎等。但由另一方面的觀察顯示,數位世代希望有選擇與表達的自由,因此在網路世界找出更大的空間,而這是大人無法支配的天堂。他們喜歡量身打造,樂於修改產品;面對隨時出現的垃圾郵件、釣魚騙子、不正確的資料,已培養出區分真偽、追根究底的精神;能勇敢說出自己的問題,顯示他們充滿自信,具有領導者的特質;樂於助人,使得年輕義工人數為有史以來最高的;充滿平權觀念,對性別、種族、弱勢具有高的包容性;高效率的協同和關係產生者,是其最引以為豪的特質。明顯的,數位世代正在應用其孰悉的數位技能建構改變教育的可能途徑,而學校則在勉強跟進。

觀察目前大多數的學校運作方式會有進入時光膠囊的錯覺,一成不變的行事曆、課程架構、老師在教室內的台上智者教學法等,都讓人質疑其教育結果面對未來的有效性。溫世仁先生也在其教育的未來一書中,感嘆教室的佈置數百年不變,都顯現教育改革與科技進展不同步的問題,讓教育改革的急迫性成為關注的焦點。因此許多的教育學者與社會人士開始呼籲教育的改革,惟多數的討論仍停留在通盤性的層面,對於如何落實於教學中,則無法引導學校與教師實踐。政府單位與科技廠商則以電子產品的引入教室為手段,推廣基於設備的教學方法,而忽略教學評量與教師教學專業培養的重要性,使得各項活動如同施放煙火般的無法持續;學校與教育主管雖有心進行教育改革,但宥於自身思想與經驗,無法充分由傳統的教科書式學習與考試評量跨出,進行具有改革性教育創新的跨界思考;部分具熱誠的教師自發性嘗試新形態的教學及內容編排,卻受限於教育規章與教學時數的限制,只能進行輔助式的創新教法,並以體驗科技教法的新潮感為主,缺乏有效的學習評量可供檢視與參考。這是目前數位教學的現況,透露出改革的前沿與摸索,正需要所有教育者重新思考與省視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數位世代大學生的諸多特質中,協同學習與資訊應用的能力是最受肯定的。因此多數的學者皆認為專題導向的課程設計不僅最適合新一代的大學生,也能培養出面對多變世局的問題解決能力,進而轉化成終身學習的習性。英國名教育家麥可楊呼籲「決定21世紀教育的不是教學,而是學習」,建議大學的課程應朝協同學習的教學方式前進,培養教師能配合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改變的能力,從而研究適合協同學習的評量方法。愛因斯坦曾說:「瘋狂的定義就是不斷重複同樣的事,卻期待不同的結果」,因此教育的組織與教學需要面對新世代,朝適所適性的方向改革,才能讓下一代符合世界脈動,進而發揮個人的創意與價值。

發佈留言